40年40人 | 吴德林:深圳基因、哈工大精神 高校地方办学新体制的“试验田”-kok登录

1978
kok登录
kok登录
吴德林,1963年生于江苏,2018年1月15日,经深圳市委、哈工大党委决定,盐田区委原副书记、区长吴德林任哈工大(深圳)党委书记。
kok登录
kok登录
深圳基因、哈工大精神
高校地方办学新体制的“试验田”
深圳基因、哈工大精神高校地方办学新体制的“试验田”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专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
陈志文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专访
吴德林
哈工大(深圳)
党委书记
打破常规、特事特办 见证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奇迹
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见证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奇迹
陈志文:
您1997年到深圳到市政府办公厅任职,在此之前您在日本留学、大学任教。当时,您为什么会选择从日本来到深圳?
吴德林:
1996年底,我在上海参加中国会计教授会,当时已在深圳的大学班主任,让我开完会去深圳看一看。我自己也很想来看看,因为深圳是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到深圳以后,我与很多人进行了交流,觉得深圳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大家精神气十足,很有活力、很有激情。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应聘,并经过了笔试和面试环节。想着如果被录用就来深圳,如果不行就再回日本当老师。应聘后大约十天,就被告知他们准备录用我了。
我一下子就感觉到深圳能够特事特办而且办事效率很高。深圳市政府办公厅既没有因为我是从国外回来的,就认为我一定很好,不用考试了;也没有因为我的唐突拜访,将我拒于门外,而是给予了我面试、笔试的机会,还很快接纳了我。
陈志文:
这也是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所独有的特点或者说基因。这些年来,您觉得深圳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吴德林: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这个当年的小渔村已经发展成了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变化之大可谓翻天覆地、方方面面。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变化,深圳从“市无寸铁”到2018年已开通了8条地铁线;另一个是教育的变化,过去深圳只有一所深圳大学,现在已经有13所高校。
陈志文:
在深圳的二十余年,有哪些事情令您印象深刻?
吴德林:
我1997年来到深圳工作,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就经济方面而言,一个是上世纪末,深圳发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两个“二十一条”,这标志着深圳开始产业转型;另一个是举办高交会,过去每年有个“荔枝节”活动,1999年取消了“荔枝节”,举办了第一届高交会。之后,深圳高交会每年举办一届。再一个是2012年,深圳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深圳以“创新发展”和“深圳质量”为核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多年来一以贯之,这对深圳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陈志文:
从您的角度看,深圳有什么特殊之处?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为改革开放40年来从没有争议的金字招牌,深圳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吴德林:
我认为,第一就是包容。深圳的原居民很少,大多数都是外来人口, 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层次的人。我当初来应聘时,接触的领导来自各个地方,语言多少都带一些家乡的口音,但素质都很高。说实在的,今天的深圳,是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第二个就是人人有理想、有干劲、有激情。每一位来深圳的人,都带着梦想而来。他们来了以后,能够踏实地做事,而且借助深圳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基本上都能干成事。深圳人非常有激情,很多外地来的朋友说,跟深圳人在一起,一下子就觉得精神很振奋。
第三个就是深圳人敢闯、敢试、敢拼命。我是非常有体会的,深圳经济发展到现在,无论在学校也好、机关也好、企业也好,虽然待遇在全国来说都算不错的,但大家仍然保持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劲头。深圳人对做成、做好事情的追求似乎永无止境。
陈志文:
没有条条框框。
吴德林:
是的。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到极致,没有条件就想办法创造条件。深圳民营经济发展得非常好,我觉得与这些特性是有关系的。想打破常规、想创新、想做到最极致,这确确实实推动了深圳这么多年的发展。与有些地方相比,深圳的休闲度没有那么高,但是深圳人的心态特别好,那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特别能感染人。
深圳无名校、名校在深圳 深圳高等教育的快速崛起
深圳无名校、名校在深圳深圳高等教育的快速崛起
陈志文:
深圳这些年特别重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从宏观上来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等教育都是深圳的短板。如果从政府角度分析,您怎么看待深圳的做法?
吴德林:
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来看,近年来深圳的高等教育正在快速崛起,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重视,这是我的第一感受。
经济特区的发展,人是最关键的因素。过去深圳只有一所大学,靠一所高校不足以支撑深圳对人才的需求,也影响着城市发展的后劲。深圳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反映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难以逾越,质量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深圳速度”无法等待新建地方高校来满足经济特区对于一流大学培养拔尖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全面要求。没有高水平的大学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深圳经济特区显然难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领先优势。
在这种压力下,深圳市委市政府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做出了引进高等教育外来资源,较快地提升本地高等教育的层次和水平的决定。2000年,深圳市创建深圳大学城,由地方政府联合国内著名大学共同创办、以培养全日制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院群,创建初始就引进了北大、清华、哈工大3所高校研究生院。
时至2019年,深圳已有高校13所。真正实现了“深圳无名校,名校在深圳”,为深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陈志文:
从我的角度来看,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很有可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极。身在其中,您认为,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何独特之处?
吴德林:
深圳高等院校的办学风格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其一,深圳政府积极嫁接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主动引进、合办大学。例如,与国内高校哈工大合作办哈工大(深圳),跨境合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则是跨国合作办学。
其二,创新创业型学校特质明显,新办学校的学科设置有鲜明的服务城市发展需求的体现。目前深圳引进的高校中,包括哈工大(深圳)在内的7所学校,都是既有本部优势,又与深圳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在学科组成和课程设置上都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甄选及特色化设置。
其三,国际化、全球化特色鲜明。截至2018年底,哈工大(深圳)共有全职教师350余名,博士化率约为97%,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约为80%,其中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加拿大、韩国以及港澳台等境外教师占比近10%。此外,我们还聘请了多名国际学术大师担任学校相关学科首席学术顾问。背景多元的师资组成,构筑了学校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坚实基础,也使得哈工大(深圳)成为一座以多元包容、国际化为特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大学。
百年强校、经济特区 我们一定要办好这所高校
百年强校、经济特区我们一定要办好这所高校
陈志文:
您到哈工大(深圳)来之前,一定对学校进行了一些研究,那时候您对哈工大(深圳)有什么样的印象?到学校之后,您的认识是否有变化?
吴德林:
从我个人来讲,有很强的学校情结,到学校工作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我非常感谢组织派我来哈工大(深圳)。
实事求是地讲,我在报到之时,对哈工大(深圳)的了解只停留在这是一所深圳市与哈工大合作共建的高校。这一年多以来,随着对哈工大的了解,我非常高兴能够成为哈工大的一员。
第一个印象,就是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哈工大刘永坦院士获得了2018年的国家科技最高奖,通过对刘永坦院士事迹的学习,我看到哈工大的老师、科研人员在一线一直坚守了这么多年,干出了这么大的成绩。哈工大人在北方哈尔滨,默默无闻、辛勤耕耘。我很受鼓舞,很受教育。
第二个印象,就是哈工大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哈工大人才培养的准则,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有严格的规格,从严治学、从严治教,保证人才培养的高水平;二是要求尽心尽力、下功夫培养学生,通过严格的过程管理来保证毕业生质量。哈工大始终提倡“铁将军把关”,紧紧把住教师的“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紧紧把住学生的“入学关”、“升级关”和“毕业关”,校训精神体现在哈工大教学和科研的全过程。我到学校工作以后,切实体会到哈工大对学生培养的要求确确实实很高。用一句玩笑话来讲,如果是高中时认认真真学,想到大学混个文凭的学生,最好不要来我们学校,肯定混不下去。前两天,我们还在讨论让一位没有按要求完成学分的学生退学。据我了解,这在哈工大是很正常的。
陈志文:
哈工大(深圳)是一所很特别的学校,它的定位是什么?
吴德林:
哈工大(深圳)最早是从研究生院开始办起的,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博士生,201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哈工大(深圳)的定位有三个方面,一是由深圳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共建,二是广东省、深圳市的一所高校,三是哈工大的一个校区。
陈志文:
我觉得,这起码是办学体制上的一种创新,既是哈工大的,也是深圳的。
吴德林:
您讲的非常对。哈工大(深圳)是探索高校在地方办学新体制的试验田,我们要在深圳市和校本部的支持下办好这所高校,一定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我们自己感觉到,这个使命很光荣,责任很重大。
陈志文:
探索高校在地方办学机制的模式,这一点很重要。您觉得,作为哈工大的校区之一,哈工大(深圳)应该从哈工大本部传承什么?
吴德林:
市校合作办学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合作办学可以实现双方优势良好结合,可以保证高水平的软硬件条件,既为哈工大本部提供新鲜动力,也为深圳市带来新的文化。
哈工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哈工大(深圳)传承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传统和哈工大精神——“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其内涵。
哈工大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资源优势突出。哈工大(深圳)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学校本部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从而形成统一质量、统一品牌,更侧重于与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紧密结合。
在师资力量、科研发展等各个方面,哈工大(深圳)与哈工大“一校三区”优势结合,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协力发展,哈工大(深圳)始终是哈工大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汇聚高端人才的桥头堡、国际化办学的示范区,是哈工大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志文:
深圳的基因或者特性,又对哈工大(深圳)产生了什么影响?
吴德林:
深圳市具有经济发达和地域优势,更重要的是有改革开放先进的理念和敢想敢试的创新文化,并为办学提供非常优越的条件,对高层次人才非常有吸引力,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优异的软硬件条件。
哈工大(深圳)既汲取了哈工大校本部作为百年工科强校的严谨与细致,又吸收了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创新与活力。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兼容并蓄,是深圳市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和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生力军。从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深圳的精神和特质在哈工大(深圳)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比如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以理工科为主,这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十分契合,能够满足深圳乃至广东对高素质理工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坚持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大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采用国外一流原版教材,符合深圳市国际化城市的形象和定位;还与深圳高新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率先实践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满足深圳建设国际化创新城市的需求。
陈志文: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为哈工大(深圳)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机会?哈工大(深圳)将发挥哪些作用?
吴德林:
这对哈工大(深圳)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大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作为地处深圳的一所高校,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学校专门开会研讨如何服务好这个国家战略。同时,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哈工大(深圳)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不能留下遗憾。
我们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投身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来:一是要加快“双一流”建设,不断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多措并举提升学校发展的实力,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二是要在科技创新上加强与政府、企业等多方合作,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将科研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地区高校的联系,在人才交流、课程设置、信息互通、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
学校的发展与深圳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一个互相支撑、紧密协作的共同体,深圳市的高速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与支撑,而学校的发展则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
高起点、高目标 哈工大(深圳)的人才培养特色
高起点、高目标哈工大(深圳)的人才培养特色
陈志文:
2018年哈工大(深圳)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超过了校本部,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吴德林:
在深圳办高校,一定是高起点、高目标,要办出高水平。我们2016年依托校本部招收首批本科生,2018年首次以单独代码进行招生,理科一本投档线居广东高校之首,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能够取得这样的招生成绩,得益于哈工大百年高校的优势、深圳这座城市的优势,也是我们哈工大(深圳)全体师生努力的结果。哈工大是211、985、“双一流”建设高校,哈工大(深圳)也纳入了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学生选择哈工大(深圳)的原因,首要的是受到了哈工大百年强校这一品牌的吸引。深圳的区位优势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其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比较受大家欢迎,学生毕业后也能顺利解决就业问题。另外,我们目前招收本科生的规模不大。
哈工大(深圳)先招收研究生再招收本科生。如何办好本科,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以本为本”,只有在师资建设、教学水平等工作上狠下功夫,再上一个新台阶,才能具备吸纳优秀生源的吸引力。
陈志文:
哈工大(深圳)在本科学生培养上有哪些自己的特色?
吴德林:
我们的特色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每名本科生都会安排1名全职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定期与学生一对一交流,避免有的学生刚从高三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就“放羊”了,不适应大学阶段自主学习的要求。
二是课程设置个性化。允许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与大学城内清华研究生院、北大研究生院达成协议,逐步实现通识课程共享。同时,还开设了辅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是教材选择。既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高校的特色,又与国内外一流人才培养理念相接轨。
四是国际化程度高。师资队伍中近80%的老师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本科生第1-2年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通识教育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同时,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每年选拔并资助一部分同学参加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台湾地区的世界一流高校的暑期交流和学期交换学习项目。
五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鲜明导向。在课堂学习方面,引领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大作业或研究专题等,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在项目学习方面,哈工大(深圳)建设了29个类别实验室,其中包括5个通识及基础实验室,8个技术基础实验室及16个专业类实验室,保证学生项目学习四年不断线。为推动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有机结合,哈工大(深圳)规划、实施了面向大一新生的“大一年度项目”,面向高年级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贯穿本科阶段的各类学科知识竞赛,实现不间断的项目学习计划。
陈志文:
据了解,用人单位对哈工大(深圳)毕业生的评价很高。您觉得哈工大(深圳)毕业生的优势是什么?
吴德林:
深圳市的一些企业对哈工大毕业生的评价确实很高,尤其是动手能力很强,换句话讲,就是哈工大的毕业生到了单位后马上能用,这是很难得的。这与他们在校时的培养很有关系,比如学业导师制、项目式学习等。
在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学校除了配备一位专业导师进行指导,还会聘请企业的专家来共同指导。既使得学生的论文方向与深圳发展结合很紧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跟着老师在企业边实习边做一些研究。
陈志文:
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哈工大(深圳)毕业生目前的就业情况?
吴德林:
目前,我们还没有本科毕业生。据统计,自2002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至2018年,我们已累计招收全日制研究生1.3万余人,累计毕业生近万人,历届毕业生留深率达52%。选择留在深圳的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人进入了高新科技企业,例如2017年和2018年毕业的800余名硕士生中,入职华为公司的分别是130人和115人。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历届毕业生已创办了近百家企业。
陈志文:
哈工大(深圳)毕业生留在深圳的比例比较高。您认为,是什么吸引学生留在了深圳?
吴德林:
深圳市经济发达、文化开放、政策优越、高新企业众多等因素都吸引了毕业生选择留在深圳就业创业。其中,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吸引毕业生留在深圳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深圳已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另外,针对深圳创新发展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哈工大(深圳)也非常注重对口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扩大专业招生规模,努力满足深圳发展和企业需求。
陈志文:
您刚刚提到,哈工大(深圳)校友创业的人数也比较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吴德林: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并且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加上深圳地处珠三角、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批优秀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哈工大(深圳)也整合了“哈工大春晖创新成果奖励基金”、“哈工大丁香汇校友基金”、“微纳点石天使股权投资基金”等校友基金数千万元,支持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
深圳市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是哈工大(深圳)毕业生创业的典型代表,该公司推出了首个国产多线激光雷达,让无人驾驶产业迈出了一大步。其创始人邱纯鑫,创业前在哈工大(深圳)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就读博士。事实上,速腾聚创的前身,就是邱纯鑫的户外移动机器人环境感知课题小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让在野外工作的机器人提取环境信息。
两手抓、两手硬 哈工大(深圳)强调科研与教学并重
两手抓、两手硬哈工大(深圳)强调科研与教学并重
陈志文:
您曾提到,哈工大(深圳)的科技创新步伐将持续提速。您如何评价哈工大(深圳)的科研情况?
吴德林:
哈工大(深圳)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依托哈工大校本部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深圳出众的创新能力,持续加大投入、加快成果转化,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前不久,由我校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徐文福教授师生团队自主研制的仿生扑翼飞行机器人以“凤凰”的姿态亮相2019年央视春晚舞台,在深圳分会场的《朋友》节目上惊艳亮相,这便是哈工大(深圳)科技创新持续加速的一个缩影。
陈志文:
回顾过去,哈工大(深圳)科研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吴德林:
概括地来说,一是科研成果量质齐升,科研经费快速增长。2018年,学校科研总体经费7.33亿元,人均科研经费在200万元左右。二是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稳步提升。2018年,发表sci检索论文近900篇、ei检索论文近1500篇,同比分别增长24.33%和42.89%。哈工大5篇论文入选201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其中3篇来自哈工大(深圳)。三是在国家级与省级的奖项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学校以第二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社科类奖项获得大丰收,2018年共获得省部、地市及其他各类社科奖6项,超过历年社科获奖总和。四是专利发明数量稳步提升。截至2018年底,学校共申请发明专利(按公开日计算)319项,同比增长8.5%;获发明专利授权118项,同比增长8.3%;实用新型授权49项,同比增长25.6%。五是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跨越发展。投资约15亿元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集群通过深圳市政府常务会正式批准。重点实验室集群包括5个以“一室两区”模式在深圳拓展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以刘永坦院士为核心筹建的“空间信息网络及应用”、以方滨兴院士为核心筹建的“网络空间安全”、以欧进萍院士为核心筹建的“城市工程安全”3个重点实验室。该集群的建设使哈工大(深圳)科研平台集群体系更加完善优化,进一步提高科技支撑力度和水平,成为学校建设强有力的支撑与基础。
发展良好、势头强劲 哈工大(深圳)处于加速发展期
发展良好、势头强劲哈工大(深圳)处于加速发展期
陈志文:
“双一流”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哈工大(深圳)在这方面的目标是什么?
吴德林:
哈工大“双一流”建设方案很明确:到2020年,哈工大要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3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本世纪中叶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世界顶尖大学。
哈工大(深圳)紧密结合广东省创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任务,根据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的总体要求,开展了高水平大学及重点学科建设。到2020年,建成4-6个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到2025年,3-5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可比性办学指标进入国际一流大学行列,整体办学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步入世界高水平大学行列。到2030年,8-10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形成若干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势学科群,整体办学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
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将在2018-2020年期间,立足哈工大学科优势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围绕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重点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并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引领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陈志文:
一流高校建设离不开一流人才。哈工大(深圳)在人才引进方面有怎样的特色?哈工大(深圳)在人才评价体系上又是怎样做的?
吴德林:
哈工大(深圳)历来重视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完善人才制度不断地来夯实人才体系,截至目前已连续三年获得了深圳市颁发的“人才伯乐奖”。
在人才引进方面,哈工大(深圳)的全职教师具有“高层次、国际化”的特点。我们形成了以院士为引领、长江学者等为骨干、“四青”为主体的“大师 团队”的人才格局。截至2018年底,学校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有近百人,其中,全职和共享的两院院士18人。
在人才评价体系上,哈工大(深圳)借鉴了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用人评价机制,在人才聘用及评价体系上积极探索,形成了比较具有特色的人才体系。
首先是面向全球招聘师资,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创新教师聘用机制,引进重点领军人才,构建以全职教师为主、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第二是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准聘、长聘制度,选拔一批核心骨干教师,提供有竞争力的、较优厚的薪酬待遇,赋予更重要的岗位责任,严格考核,建立进退流转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构建集聚高水平学者的人才高地和助推青年人才发展的成长通道,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承哈工大“大师 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特色,组建若干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形成由首席学术顾问把握方向、学科带头人规划策划与管理、主要学术方向带头人领衔的教学科研团队。最后是积极探索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考核制度,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充分鼓励全校的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敢闯敢试、勇于担当,不断增进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优势,借助人才优势助推学校工作的发展。
陈志文:
目前,哈工大(深圳)的社会评价度很高。您作为党委书记,怎么评价哈工大(深圳)近些年的发展?
吴德林:
近年来,哈工大(深圳)在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首先,我对社会各界对哈工大(深圳)的关注和认可表示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有着近20年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但是哈工大(深圳)仍处于转型阶段,能够有当前的良好局面和强劲势头,靠的是深圳市的大力支持,外界对哈工大的品牌优势、办学资源优势的认可,对深圳市的区位优势、创新优势的认可,要想真正做出自己的成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爱一行、干一行 我很高兴来到哈工大(深圳)
爱一行、干一行我很高兴来到哈工大(深圳)
陈志文:
您从地方上的区长到高校党委书记,一方面是组织安排,另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您个人是怎么考虑的?
吴德林:
到高校来,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我博士毕业后曾经在国外的大学任教,一直都有学校情结。对于教育事业、教学科研是非常喜欢的,过去在政府任职期间也分管过研究机构,自己也喜欢搞搞研究、写写文章,并发表过一些文章。
陈志文:
我能感受到您骨子里还是一个学者,我特别能理解,您从区长到高校党委书记,犹如鸟儿重归山林、鱼儿重归大海一样,找到感觉了。不管怎样,从政府到高校的跨度还是很大的,您是如何看待的?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吴德林:
到学校来工作,确实是面临着完全不一样的环境。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高校与政府运作的一些方式方法、推进工作的模式思路是相通的;另一方面,我在政府工作了这么多年,到高校来能更多地发现一些问题。
另外,我们经常讲,作为一所百年强校和深圳经济特区合作创办的学校,哈工大(深圳)既要为国家战略服务,也要支持地方的经济发展。我在政府的工作经历,对深圳的情况相对比较清楚,而哈工大(深圳)的学科建设与深圳的产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我经常强调哈工大(深圳)要加强与深圳市,特别是经济主管部门的联系。
陈志文:
您未来在哈工大(深圳)还有很长的时间来作为。您想给哈工大(深圳)带来什么?做一点什么样的贡献?或者说,您有怎样的愿景,想把哈工大(深圳)带到哪里去?
吴德林:
这件事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实现的。我想,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好好地展现哈工大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发挥好哈工大(深圳)的优势,服务好国家战略,服务好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二件事,我们现在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一部分,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一定要按照要求把哈工大(深圳)建设成为一所“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第三件事,就是如何把哈工大的工科强项在现有基础上做的更强。第四件事,把哈工大(深圳)这一市校合作的试验区做的更好,为今后的办学模式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哈工大(深圳)地处深圳,有深圳市政府和哈工大校本部的支持,我有信心和决心,绝不辜负大家对哈工大(深圳)的期望。
陈志文:
我觉得,您来自深圳政府,最大优势就是把学校的发展与深圳的建设更主动、更密切地结合起来。在哈工大(深圳)的市校合作模式中,您是能让这个模式落下来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纽带。因为没有您之前的历练或者背景,很难有这些方面的思考。
吴德林:
谢谢!只要是从学校外面来的,看这些问题可能会更清楚一些。
陈志文:
担任哈工大(深圳)党委书记这一职务,对您来说,是否有新的挑战?
吴德林:
在上任后,我看到了机遇,也看到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哈工大(深圳)刚刚成立不久,如何从过去的研究生院顺利过渡到一所大学,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近80%有海外求学或者工作经历,思想活跃。还有我本人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陈志文:
作为党委书记,您在抓高校党建工作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我们分享呢?
吴德林:
哈工大(深圳)党委是2017年底刚刚成立的,一年多以来,我们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重点抓了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抓政治学习。一是建立了“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每次党委会的“第一议题”都是政治学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等等。
第二就是狠抓党建基础工作。一是建立和健全基层党组织,按照“双带头人”要求,完成了党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组织员的选任。二是密集出台制度性文件,迅速补齐从筹建办向一所大学过渡中的制度建设短板。三是2018年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逾百名。四是扎实推进党支部“四化”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品牌化)。
第三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一是深化师风师德建设,建立和健全师风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二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增配了一批专兼职辅导员。三是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并迅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是做好舆论阵地管理。五是重视对海归教师的关心和思想引导,成立了深圳首个高校海归教师联合会。
第四就是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二是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重点抓好节假日期间党风廉政建设。三是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推动班子成员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四是持续开展警示教育和反腐倡廉专题学习。五是全面加强管理,严格把控新聘教职工政治关
陈志文:
回头想想,如果人生可以重演,1997年您还会选择到深圳来吗?
吴德林:
我觉得还会。
陈志文:
您有很多称呼,比如区长、主任、副秘书长、书记、老师,您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吴德林:
书记和老师。书记是我现在的职务,当好书记是我的职责所在。同时,学生叫我一声老师,我觉得很亲切。
老师这个角色很特别,就算是只当一天老师,学生也会叫你一辈子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老师的天职是教学和科研。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也意味着要不停的学习。
有很多时候,我们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以后,总觉得绝大部分内容马上就跑掉了,但总有那么一点点东西停留在了脑子里。你就会觉得,今天又充实了一点。我觉得,那种充实感是支持着一个人做事的内生动力,是源泉。
如果说,一个人每天学习、每天思考、每天去做一点研究,就会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
陈志文:
之前去拜访潘懋元先生时,99岁的他仍然在给学生上课,这就是您说的源泉。
吴德林:
我在哈工大(深圳)干得很开心。大家可能会认为我现在工作相对轻松了,其实不是的,要尽心尽力当个称职的书记,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高校身边的同事们都有很高的专业修养和素质,对我来说,跟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陈志文:
每一份工作都有各自的辛苦和繁忙,但这里是您的兴趣和爱好之所在。假设您是高三的学生,您会选择哪一所学校?
吴德林:
有这么一句话,叫“干一行爱一行”,还有一句话,叫“爱一行干一行”。现在做的事情,是“爱一行干一行”。只要成绩够,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哈工大(深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