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2024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投身伟大的创新时代 —中国教育在线-kok登录

中国教育在线
热门服务
教育资讯

合作电话:186 1028 4700

合作邮箱:bianji@eol.cn

官方微博:@中国教育在线

官方微信id:eoleoleol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2024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投身伟大的创新时代
2024-09-02 11:08
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中国教育在线公众号

投身伟大的创新时代

——在中国农业大学2024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孙其信

(2024年8月30日)

亲爱的2024级同学们,在山东烟台、海南三亚线下出席典礼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今年入学的9543名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真诚的祝福。9543名新生,是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19年来最大的招生规模。我们很高兴看到,2024级新同学中有很多感人故事,同学们怀揣梦想,怀揣为祖国强大而学习的梦想来到中国农业大学,特别是有若干对双胞胎姐妹、兄妹一起考入中国农业大学,还在同一个班级。我注意到,会场布置了4个字“禾下乘凉”,这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两大梦想之一。袁隆平先生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当前,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杂交水稻已经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试验试种和推广,而且成为许多非洲和东南亚国家解决粮食问题的重大科技成果。今年我在现场签发录取通知书时,我问同学们为什么报考中国农业大学?同学们说是因为在中学时学到了袁隆平爷爷为国家作奉献、为世界作贡献的事迹,所以要沿着袁隆平爷爷走过的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的磅礴力量。这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也向大家透露一个消息,袁隆平先生的孙女今年也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每年,学校都要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我听说,今天最早的同学5:30就起床,6:20从西校区出发,同学们非常辛苦,我建议学工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明年不再让同学们这么早出发。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典礼”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标识。“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程序。“典”是标准,“礼”是仪式,“典礼”即标准仪式。今天,在座的同学们要提前到场,主席台的校领导们要穿上正装,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鲜明的文化标识,这正是中华文明五千余年延绵不衰的最大动力。《礼记》有言:“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这是五千余年中华文明形成的优秀传统。我们之所以要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就是要在这样一种标准的仪式上,启航全体新生未来的求学之路。

  今年6月21日举行的学校毕业典礼上,我以“拥抱伟大的创新时代”为主题,为2024届毕业生做致辞。今天,在这样一个庄重的仪式上,我想以“投身伟大的创新时代”为题和同学们做个交流。毕业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要紧紧拥抱创新的时代。在座的同学们则要开启求学之路,所以我想用“投身伟大的创新时代”,与同学们共勉。我谈三个含义:一是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二是世界迎来了科技创新爆发的时代,正在孕育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三是对同学们如何投身伟大的创新时代提出5条建议。

  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这两句话深刻阐释了科技在当今时代的重大作用,也是对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发展经验的高度总结。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充分体现了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和工作方法。《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极大深化了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学习,肩负的历史使命十分光荣,面临的任务也十分艰巨。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可以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基础的创新。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创新国家治理模式,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古希腊文明是世界民主制度的先驱,古希腊民主制度催生了其在科学、哲学、文艺等方面的辉煌成就。二是科技创新。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世界科学中心经历了5次地理大位移,推动了5次世界科技创新,催生了3次产业革命。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的美国,都是当时的世界科学中心。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通过研究认为,一个国家科学成果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总量的25%,即为相应时期的世界科学中心。世界科学中心的5次转移,都体现出这一标准。同时,在每次世界科学中心形成之前约50-100年,这些区域都率先成为了世界教育中心。可以说,先有世界教育中心,再有世界科学中心,再有世界经济中心。三是创新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程中,文化创新发挥着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衔接的纽带作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我向同学们推荐了美国学者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的著作《增长的文化:现代经济的起源》,他解释了为何是欧洲而非其他文明引领工业革命,认为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和世界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回顾世界科学中心的5次转移历程,恰恰有着非常鲜明的文化创新要素。第一次世界科学中心形成于意大利,文化基础是文化启蒙;第二次世界科学中心形成于英国,文化基础是科学启蒙;第三次世界科学中心形成于法国,文化基础是思想启蒙;第四次世界科学中心形成于德国,文化基础是工业启蒙;第五次世界科学中心形成为美国,文化基础是科学启蒙和工业启蒙的综合运用,实现了现代美国大学从柏林洪堡大学开创的“教学和科研”模式转变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模式。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都催生了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的不断延续。这就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行战略部署和谋划推进的原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这些是党中央基于历史和现实作出的科学战略研判和重大战略部署。创新催生了社会进步,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创新的价值可以归纳为:推动世界文明的演进,推动社会的进步,改变民族的前途命运,带动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的竞争力,提升人类生活质量,以及改变个人的命运。

  二、世界迎来了科技创新爆发的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创新浪潮已经席卷全球50多年。如今,世界发展出现了新挑战,人类社会遇到了新问题,亟需创新带动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21世纪以来,诸多领域触发了颠覆性的科技革命,为可能到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吹响号角。一是人工智能。今年春节前后,以美国微软和openai公司为代表的世界人工智能巨头,创新性地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带动了一场新的科技变革。chatgpt、sora的火爆发展体现出人工智能将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二是生物技术。有学者认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将由生物技术引发。人类发展至今,健康问题是面临的最大挑战,生物技术能为解决人类生命健康问题提供路径。例如,很多老年人器官衰竭,但受伦理学影响,不能移植活体器官。从生理结构和基因组来看,猪的器官大小、生理结构与人类最为相似,由此,科学家通过对猪的器官进行基因编辑,将猪的器官移植到人体,这项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人类面临的阿尔茨海默症、肌无力等疾病,生物医药和精准医学找到了有效的治疗办法。三是脑科学。大脑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器官,拥有超过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里还有1万个连接,是目前任何计算机都无法实现的复杂网络系统。但是,openai发布的gpt-3,其模型参数已达到1750亿。这充分体现出,人工智能会引发重大变革。脑科学是解决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脑机接口”是一个新的前沿领域。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建了neuralink公司,通过研发一种能够植入大脑的设备,实现人脑与机器交互。“脑机接口”是通过在大脑中植入微小的电极,利用电流让计算机和脑细胞产生互动,从而使失能患者恢复自主行动。脑科学也将成为未来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技术。四是量子科技。量子理论是公认的近代物理学的一场重大变革,而且引发了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一系列产业变革。当前,世界各国把量子科技列为国家战略目标,量子信息技术成为大国集中发力的科技前沿阵地。

  以上是科技创新的总趋势,农业科技创新也正走向一个新时代,我举4个例子:一是合成生物学。试想50年、100年以后,不用种地也能实现粮食生产,这是引发农业变革的颠覆性成果。如今,科学家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可以模仿绿色植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绿色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没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合成生物学就可以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合成。未来,科技的巨大变革使得我们不再或者不再更多依靠土地来生产粮食。二是细胞培养肉。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出健康”,人们对蛋白质摄入的需要日益增加。未来,我们可能实现在实验室“种肉”,细胞培养肉可能代替传统畜牧业。科学家通过对干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使其生成鸡肉、牛肉、猪肉、羊肉等。当前的实验结果表明,肉的品质、风味可堪比天然肉。目前,唯一的限制是成本太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不再主要依赖养殖业来提供肉蛋奶。三是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过去1万年生物自然进化的结果,我们现在用一年就能实现。经过定点的基因编辑,可以产生人类需要的各类动物、植物,包括改造用于器官移植的猪的基因。世界各国已经把基因编辑技术列为竞争性、突破性的前沿技术。四是无人农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部分区域实现了无人化作业,所以无人农场不是梦想,而且已经成为现实。在gps、北斗导航、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下,水稻农场、养鸡企业等都能实现无人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智能农机装备、传感器技术、大模型以及决策网络系统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我们迎来的是一个创新爆发的新时代。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代进入大学学习,迎来了最好的创新时代,拥有着巨大的创新机遇,也面临着重大的创新挑战。桥水基金的创办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在著作《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中,分析了过去500年来世界大国的兴衰历程,提出了发挥关键性作用的8个要素,第一个是教育,第三个是科技。如今,中华民族要实现科技创新的引领和突破,就要深刻把握世界科学革命的规律。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以范式理论为中心的动态科学发展模式。他认为,科学革命实现突破并非一帆风顺,会经历“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这一过程。我理解,当已有范式成为限制创新的制约因素,科学本身会酝酿和产生科学革命。这昭示了科技进步并非线性,而是螺旋式上升。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们向世界庄严宣告: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对我国科技创新战略进行认真思考和谋划。

  三、投身伟大的创新时代

  同学们,我们面临着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使命光荣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当今,世界正处于最复杂、最深刻的剧烈变革期,一系列重大变革改变了世界发展格局。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加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立足新时代,对创新一代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科技强国建设。我们肩负的使命是光荣的,责任是重大的。

  我想就创新主题,给同学们提5个建议:

  一是做“有情怀”的创新一代。我们是为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创新。只有树立创新的梦想,才能坚定创新的勇气,产出创新的成果。

  二是做“有志气”的创新一代。我们要有目标,要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志向,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勇攀高峰、奋发努力。

  三是做“有担当奉献”的创新一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050年,你们这一代人正值壮年,正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坚力量。只有你们有担当、有奉献,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有力量。

  四是做“有自信”的创新一代。我们要对中华民族有自信,对中国科技事业有自信,对中国农业大学有自信。今年5月,esi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首次超过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位居世界大学第一,7月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学校的农业科学稳居世界大学首位。同时,根据u.s.news最新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国农业大学首次超越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说,同学们选择中国农业大学,物有所值。最近,我正在研究中国小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小麦研究起源于1914年。11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小麦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小麦种植面积大国中单产第一,中国小麦的收获面积位居世界第三,当然,中国小麦的消费量也是世界第一。从论文数量来看,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小麦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占世界总量不到1%。到2020年,中国小麦研究的论文数量占世界的25%。从论文数量来看,我们达到了世界小麦科技强国应有的水平,当然,论文不是强国的唯一标志。但这体现出,中国的小麦科技为支撑中国成为小麦生产第一大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我坚信,未来十年,中国的小麦科技将会引领世界。

  五是做“有作为”的创新一代。要有情怀、有志气、有担当奉献、有自信,更要为推进强国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功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愿同学们学业快乐,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kok登录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kok登录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教育部 2024-03-05 13:12
src-2057988020 2023-09-27 14:31
教育部 2023-09-06 09:13
光明日报 2022-09-05 11:5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