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建设“第一个南大”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突出“三个注重”,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注重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学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指导、推进课程思政。建立院系党委书记、院长带头抓课程思政机制,“一院(系)一方案”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典型引路,逐步建立覆盖全学科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二是优化组织机构。以“熔炉工程”为引领,立足“融”和“通”,聚合思政教育职能,整合育人资源,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成立本科生院,将多部门分散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高效率综合式的育人模式,构建“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问题。改革传统学生管理模式,成立新生学院,全面试行书院制管理模式,推动以书院为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创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是融入总体规划。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新时代人才培养新体系,融入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以德为先,注重培育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促进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融通。制订出台《南京大学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方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实施方案与评价标准。
二、注重内容开发,打造课程思政新课堂
一是聚力实施“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计划。推动从教学向教育发展,推进课程、教材、教学团队、教学学术的融合建设,特别把开展课程思政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检验育人成效的重要标准。学校层面立项建设4门“十”层次优质课程,64门“百”层次优质课程;各院系累计立项建设978门“千”层次优质课程。
二是着力推进“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养成计划”。持续开展“悦读经典计划”,教育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积淀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养成核心价值、涵育文化人格。创新开展“科学之光育人计划”,构建与名家大师“对话”式教育场景,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精神与求真品格,树立为党为国创新创造的理想信念。现有6位院士、25位“长江学者”“杰青”主讲课程,《光明日报》以《南京大学启动“科学之光”通识课》为题在头版予以重点宣传报道。
三是大力开展“高峰学科品牌课程建设计划”。汇聚优势学科力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支撑,由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牵头,组建教学团队,建设“谈天、说地、看人、看社会、看自然、看生命”等系列品牌课程。“宇宙简史”课程荣获首届中国大学最美慕课一等奖,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主讲人李向东教授在教育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三、注重评价激励,建立课程思政新标准
一是严格建设要求。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开发课程思政建设对照表单,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和要求真正融入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编写、教案课件制作、教材编写选用中。完善教师教学培训体系,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中,通过优质课程课堂观摩与现场教学,帮助教师提升育人能力。
二是完善评估机制。探索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构建“课程-院系-学校”三级评价标准体系,重点考察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渗透度、与知识的融合度,把学生参与度、获得感作为检验课程思政实效的核心标准,将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内容、成效等情况纳入院系教学绩效考核、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三是营造良好氛围。以“四有”好老师为鲜明导向,加大教师以德育德、言传身教典型案例宣传。开展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征集,遴选思政元素融合度高、育人成效显著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最佳实践案例库”。组织“课程思政进院系活动”,帮助一线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创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下一步,我校将深入实施“熔炉工程”,进一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完善顶层设计,加大开发力度,加强评价激励,以更加奋发的精神、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扎实的举措,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树立高远志向、勇担复兴大任、争做时代新人!(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胡金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kok登录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kok登录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