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纯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理念及路径 —中国教育在线-kok登录

中国教育在线
热门服务
教育资讯

合作电话:186 1028 4700

合作邮箱:bianji@eol.cn

官方微博:@中国教育在线

官方微信id:eoleoleol

中国教育在线
严纯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理念及路径
2024-01-11 16:09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中国教育在线公众号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理念及路径

严纯华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兰州大学校长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具有时代紧迫性与特殊重要性。中西部高等教育应持续强化政策引领、突出结构优化、深化机制创新、促进要素融通,深度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为“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思路举措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内生力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稳定、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融合等重大战略和核心利益,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中西部高校要直面国家所需、人民所盼、未来所向,努力建设成为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和科研创新汇聚的高地、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平台,以自身的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时代背景与发展机遇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重要指示的战略实践,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赋予的神圣使命。西部高等教育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的时代背景与发展机遇,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全面提升中西部高校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成效转化为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能力。

  把握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化强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基础在发展、关键看质量,也就是要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初步具备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一系列政策实施加持下,中西部高等教育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奋进,竞争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明显夯实。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分布不均衡、学科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毛入学率偏低,在师资力量、办学规模、发展质量和优质资源供给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中西部高校应更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关注“硬指标”显性增长向紧盯“软实力”内在提升转变,提高质量、改善条件、优化环境、促进发展,坚定不移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

  用好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大会(whec2022)以“重塑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未来”为主题,发布了《超越极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径》,旨在“重塑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以确保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重塑”就是要跳出高教看高教,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思考和解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2023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暨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西部有高等学校1465所,占全国高校总量的53%;专任教师队伍71万人,占全国教师总人数的54%;在校生数量为1334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57%。仅从数量上看,中西部高校占据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客观地讲,中西部高等教育整体上由传统向现代、由低效率向高质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发展的改革进程还没有完成,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带动力、支撑力、引领力还很有限。这迫切需要中西部高校更加自觉地进行全方位改革创新,从各个层次系统推进、各个类型协调推进,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活力。

  依托开放共享这一优势策略。随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吹响,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交融、“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中西部也从相对闭塞的内陆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布局建设以西安—成都—兰州为核心支撑城市的西北三角高等教育集群和以西安—成都—重庆为核心支撑城市的西南三角高等教育集群,逐步形成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也为中西部高等教育融入国际化潮流,增强开放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平台。中西部高校应更加主动地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在引进承接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输出自身优势特色,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积极构建合作机制,在合作办学、区域研究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打造具有中西部高等教育特点的国际化模式和教育开放新格局。

  抢抓数字智能这一未来趋势。当前,数字技术及其运用实践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正在重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随着数字技术优势扩展到教育领域多元格局,教育数字化为高等教育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赋能,数字技术越来越成为引领教育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有力支撑和推动着教育现代化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特别是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科研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获取方式更加便利、成本更加缩减、效率更加迅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效果评估等数字化转型步入快车道,给中西部高等教育后发先至、换道超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中西部高等教育应当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融合数字技术的教学质量,形成教育数字化的科研、技术和产业发展链;不断完善与数字教育相适应的制度设计和发展生态,优化数字化教育治理体系;加强数字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数据安全和保护;促进国际数字教育交流与协同合作,将在地国际化与在地中国化相结合,为长效国际化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要处理好四组辩证关系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机遇,通过处理好自上而下统筹和自下而上创新、自我“造血”和对外“输血”、引领带动和集成协同、差异性和普遍性等辩证关系,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新的价值,在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书写好“西部答卷”。

  自上而下统筹和自下而上创新的关系。从党的百余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来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将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自上而下统筹和自下而上创新相结合。基于中西部高等教育所承载的时代重任与战略使命,党和国家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出发,加强总体谋划、战略部署,自上而下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局部发展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先后发布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中西部高等教育应当在宏观政策支持引导下,主动作为,不断激发内在潜力,提高创新意识,突破习惯性思维的路径依赖,在实践中去大胆担当探索创新,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发展,边探索边总结经验,从而在自上而下设计与自下而上创新的协同联动中加快振兴步伐。

  自我“造血”和对外“输血”的关系。自我“造血”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要求中西部高校多分析“内归因”、少关注“外归因”,必须树立争一流的意识、拿出走在前的行动,提高自主性和可持续发展。以学科为例,基础学科要夯实基础、巩固积累,解决全球同行共同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特色学科要拔尖、形成亮点,作出与众不同且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贡献;不同学科之间要强化问题导向和融通意识,在交叉融合中开辟新赛道。通过学科高质量发展,带动科研高水平创新和高效能孵化,形成可持续的自我“造血”机制。对外“输血”强调的是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属性。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同时,高等教育所产生的活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服务并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应当探索特色发展模式,主动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助力打造新的产业形态,加强应用学科与企业、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在科学研究方面促进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多维契合,在人才培养方面推动师生创新创业活动与产业紧密结合,在社会服务方面提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以高质量成果产出更好助力中西部地区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引领带动和集成协同的关系。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显示,中西部地区入选高校占比为40%左右。这与中西部高等学校占全国高等学校总量一半的情况存在差距。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需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带动,加快建设高质量的一流大学、构建高水平的一流学科建设体系,以“以东带西”“以大带小”的资源共享模式,加强东部和中西部高校之间“多对一”“一对多”式的联建互动,促进中西部区域内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中西部高等教育应促进区域高校集群发展,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导向,以服务面向相依、学科专业相近、地缘相邻、办学历史相亲等为纽带,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由追求高校个体能力强转变为追求高校集群溢出功能强,强化高校之间人才、教学、科研等要素的优势互补,建立高校和学科专业联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升,把各有特色、各有所长的“珍珠”串成优势互补的“项链”,以不同领域各自优势的“点”联结成组团服务的“面”,推进优势资源共享共融,实现高校之间共建共赢,探索出彰显西部特色、符合区域特点的高校合作发展新范式。

  差异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部分中西部高校的办学目标、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存在很强的趋同性,都在“向东看齐”,暴露出“多”而不“精”、“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事实上,大学办得好不好、是不是一流,并不在于标准是否一致、数据是否好看、规模是否庞大,而是看其办学导向是否正确、办学特色是否鲜明、办学主体是否充满活力。当前,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正在深化推进,为解决中西部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趋同倾向,实现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提供了有利契机。中西部高校应当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承担科学研究类型、自身能力水平进行分类评价、分层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让高等教育“苗圃”百花齐放、万木葱茏。同时,也要明确高等教育兼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和高水平人才的双重功能,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思路举措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具有时代的紧迫性与特殊的重要性。要聚焦强化政策引领、突出结构优化、深化机制创新、促进要素融通等持久用力,加快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支撑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

  强化政策引领。政策指挥棒蕴含着发展主体大有可为、大展作为的“主战场”。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围绕振兴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项目,持续加大对西部教育投入,加强对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开展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帮助西部培养人才,对促进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改善西部人才结构、提高西部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部高等教育要以政策效力引领发展航向,继续承接用好利好政策,抢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双碳”、乡村振兴等战略叠加的机遇期窗口期,主动领任务、站前排、唱主角,努力推动政策红利、制度优势、资源汇聚、现实基础转化为发展新动能。要以政策效力促进观念革新,推动国家政策要求内化为中西部教师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发展自信,激励引导中西部教师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人类精神家园”文化追求,主动提高兴学育才、服务国家、传承文脉的温度和热情,从根源深处激发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活力动力、信心决心。要以政策效力激活发展效能,突破管理惯性和管理依赖,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精心制定、科学调适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实践自我“造血”能力强、社会服务质量优、人才培养自主能力强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

  突出结构优化。结构是高等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性因素,合理的结构是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保障。中西部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受地域资源和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影响,对政府资助的依赖性较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要素投入固然能够助推发展,但要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和效能的指数型增长,就必须更加注重结构优化,使得中西部高校自我生成“拉长板、补短板、锻新板”的动力系统,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内生能量。因此,中西部高等教育应当从顶层设计层面入手,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需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形成不同使命任务、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学科结构之间各有侧重、各展所长的布局结构,避免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同质化。以校企合作为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应准确把握“基础研究”等国家战略,面向产业需求背后的原理以及新规律新知识,既培养基础理论研究人才,也面向产业培养解决重大工程中科学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人才。产业行业类高校应切实增强与行业的共生关系,对接产业行业需求,着力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的技术型人才。职业类院校应推进产教融合,探索校企一体办学。总结来说,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要面向行业领域、行业类高校要对接行业产业、职业型院校要与产业融合,通过对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彼此互补”的教育体系。与此同时,优化中西部高等教育结构绝非“一时之役”,更非“一校之力”可以完成,需要区域内政、产、学、研、用等多方主体政策衔接、资源汇聚,协同发力、循序渐进,共同谋求区域内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大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深化机制创新。随着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入,发展遗留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给政策落地、动力提升等形成了阻碍。这些问题和阻力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不顺畅。因此,中西部高等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鼓励高校渐进试错,并及时推动小范围、自发式的办学实践由点及面、以小见大,上升为普遍化、成熟化的制度,通过“改革—规范—再改革—再规范”的方式,不断地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完善优化、改革创新,不断形成适合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最优体制机制与最具效率的发展环境。要加快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从传统发展模式向数字经济模式迭代升级,从单纯依靠人财物等要素投入线性产出科技成果向实现倍数甚至指数级投入产出比转化,从资源支撑力向科技创新力转化,进而实现中西部高校的跨越式发展。要优化资源配置,从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为切口,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注重优势资源精准滴灌、有所侧重。同时,也需要结合自身基础条件,主动对接资源、积极参与合作、适度扩大规模,在服务和融入战略中获得支持,努力夯实基础、做大底盘、提高质量。

  促进要素融通。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使中西部高校很难在物理空间上形成“集聚”效应。因此,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要素融通,不能是一般意义上高校间的合作,而是通过各自优势的充分对接、资源要素的畅通流动,在办学资源互联互通、创新资源整合融通、生产要素高效流通等方面创造出“1 1>2”的叠加效应。要整合贯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现有人员力量、仪器设备、技术成果等资源,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搞简单的拼凑和同质化发展,而是差异化发展、互补化设置,通过打造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密切合作、衔接交叉、协同攻关,解决一批全局性前瞻性科技问题。要联合争取国家大科技平台、设施、基地布局,持续加大对大科学装置、基础学科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平台的建设支持力度,通过平台、项目形成联通资源的通道、撬动发展的杠杆,将东部优质资源与中西部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发展机遇互联互通,带动人才、人力和创新链、产业链的向西流动。要强化集群式发展意识,完善不同层次、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会商沟通机制,加强区域空间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的支撑保障和经费投入,通过开展学者互访、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联授等方式,促进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实现功能互补、发展互惠、成长互促,齐心协力促进产学研用高质量融合发展,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区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共同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

  【严纯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24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kok登录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kok登录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08-23 16:42
2023-01-05 15:09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