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是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在考察中小学校、与科学家座谈等多种场合,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是党中央站在国家民族兴旺发达、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在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之问中,我们要以挺膺担当、奋发有为的姿态,切实把党中央关于科学教育的决策部署转化为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不断开创科学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夯实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学校主阵地
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是我们党长期奋斗积累的实践经验,是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方法论。学校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不断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系统设计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统筹抓好课程教材、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课后服务、师资供给等关键环节,推动学校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健全课程教材体系。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加强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标准及教材修订完善工作,凸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强化年级学段有机衔接,统筹规划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体现实践性、综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培养学生深度思维。探索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改善科学实验教学装备和技术手段,促进教学资源配置优质公平。遴选实验教学精品课程,甄别、培育、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三是拓展科学实践活动。学校要按照课程标准,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设立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结对具有科普功能的机构,如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流动青少年宫、科普大篷车、科技节、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同时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四是优化课后服务项目。各地要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最基本的、必备的项目,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观测研究等,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加强对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指导,引导支持有兴趣的学生长期、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增加并建强相关师范类专业,鼓励高水平大学参与培养,扩大科学教师培养规模,吸引更多优秀学生立志成为科学教师。各地要全面落实科学教师配备标准,升级实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在“国培计划”中专门设置科学教师培训项目,增强广大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用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社会大课堂
社会是科学教育的大课堂。怀进鹏部长在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汇聚一切有利于激发发展活力的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跑出教育加速度与高质量。我们要跳出学校看科学教育、办科学教育,“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链起来”“融进来”协同并进,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一是拓展科学实践载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开放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为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鼓励社会开发科学教育课程、项目和基地,以家长学校、儿童之家、少年科学院等服务形式和模式,面向广大家庭和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二是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积极动员各类高精尖技术企业,以捐资、挂牌、冠名等形式,为薄弱地区和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引导高科技工农企业开展技术产品体验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引导中小学生在现实生产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体悟劳动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三是开放科技体验平台。建立健全双向激励机制,引导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参与科学教育,安排科技资源向中小学生适当开放,协同组织科学夏令营、冬令营等,为科学实践活动提供保障;支持中学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创新实验室、科普站、人才培育班,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进行因材施教。四是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链接科学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各界制作上线“科学公开课”“家庭科学教育指导课”等,不断丰富平台资源。建立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科学课、科学教育场所资源库,强化资源征集、对接、调度机制,高效有序安排地方及学校选择使用。
三、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育人新格局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而是一项事关全局和未来的大改革,必须练好“内功”、借好“外力”、聚好“合力”。我们要健全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有效联动、密切配合的科学教育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升科学教育实施效能。一是全面强化工作部署、推进、监测、指导,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动各项教育改革顺畅衔接。将中小学科学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和课程实施监测体系,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科学素质调查,加快完善督导考核评估机制,加大督办、通报和整改力度,压紧压实各方面责任链条,确保中小学科学教育取得实效。二是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实施“中西部地区科学教育场所援建工程”,深度挖掘区域科学教育资源,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汇集全社会优质资源,建立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库,打造时时在线的网上科学教育课堂。启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项目,建立“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联盟”,打造“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贯通培养的有效路径。三是加强家庭科学教育引导。突出科普价值引领,汇聚科普专家力量,深入开展“科普进万家行动”,策划推出家庭科普公开课,倡导推广亲子科普阅读,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普活动,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深入推动科学教育活动蓬勃开展,不断提升家长科普意识和学生科学素质,有效发挥家庭科学教育在儿童科学启蒙方面的重要作用。四是构筑科学教育研究高地。强化科学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筹建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发挥科学家和科学教育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国家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科学教育专项。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学教育研究基地、交叉学科研究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单位举办科学教育论坛、办好科学教育期刊、扩大科学教育国际交流,不断拓展科学教育研究广度和深度。五是营造科学教育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深入实施“全媒体科普行动”,鼓励主要媒体、出版机构与各级各类科学教育机构、科技类社会组织合作,加强原创科普作品创作,积极推进科学教育传播创新,努力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引导他们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从小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让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支持创新、乐于创造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者简介:俞伟跃,时任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司长,现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
本文选自《中小学科学教育》2024年第1期第10-12页,参考文献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kok登录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kok登录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