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良:在全球教育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成果 —中国教育在线-kok登录

中国教育在线
热门服务
教育资讯

合作电话:186 1028 4700

合作邮箱:bianji@eol.cn

官方微博:@中国教育在线

官方微信id:eoleoleol

中国教育在线
张大良:在全球教育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成果
2024-04-22 13:4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作者:
中国教育在线公众号

在全球教育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张大良

  为扩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学会拟于10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周”。我们要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全局,充分发挥学术社团的独特优势,办好由第三届大学联合会全球论坛、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三年大会组成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周系列活动。“国际周”作为学会今年的十大重点工作之一,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学会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第一,为什么要办“国际周”

  一是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在国际形势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学会作为学术社团组织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义务、有责任、有能力通过举办这样一场高层次国际盛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对外交流的总体目标,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展现我国高等教育风采。

  二是助力发展国际伙伴网络。2024年,学会担任大学联合会全球论坛轮值主席,恰逢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三年大会同在我国举办,我们适时地将每年一届的国际论坛年会与之相结合,形成国际周系列活动,其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势必能够吸引全球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国际组织负责人前来参会。通过组织多元化活动,为国内高校发展国际伙伴关系网络搭建高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平台。

  三是助力世界一流学会建设。第七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学会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在教育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步形成以“稳定的国际伙伴关系网络”为主体,以“中阿大学联盟”“中非大学联盟”“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三大交流机制和“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大学联合会全球论坛”三大学术会议为两翼的对外工作新格局。“国际周”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学会品牌项目出海,扩大学会国际影响力,为世界一流学会建设添砖加瓦。

  第二,办什么样的“国际周”

  一是彰显学术性。“国际周”系列活动高度聚焦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术热点问题,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的智慧和建议,精心设计具有共识性的主题、议题及系列配套活动,交流世界先进经验,探讨应对策略,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二是突出高端性。邀请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教育家、政策制定者和行业领袖等作为主讲人和讨论嘉宾,确保嘉宾阵容的多元性,涵盖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和学术领域。

  三是强调引领性。通过确立前瞻性的主题和议题,鼓励不同学科、领域和行业的专家学者进行跨界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发布具有引领性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将活动作为一个长期平台,持续引领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策划了“国际周”及三场会议的主题、议题、预期成果、主要活动等内容。

  “国际周”的主题拟定为“高等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拟发布《高等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倡议2024》,并邀请世界经济论坛合作编写发布《全球高等教育趋势观察》。

  guaf会议的主题拟定为“数字时代的高等教育创新”,采取闭门会议形式举行,拟发布行动小组联合宣言及《高等教育数字化与学习的未来》政策简报。

  国际论坛年会的主题拟定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围绕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等5个议题开展主论坛、中美高等教育对话会、中欧高等教育对话会、中外青年科技工作者对话会等活动,与中国科协、国际科学理事会合作编写并发布《数字时代的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指南》。

  iaup三年大会的主题拟定为“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围绕人工智能引领高校教学创新发展等5个议题开展主论坛、中外高校合作洽谈会、高校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对话会、优秀校企合作项目展示、高校走访以及文化体验等活动,并发布《“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北京共识2024》。

  第三,怎样办好“国际周”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办好“国际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高等教育“国际周”既是学会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教育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把“国际周”办成集学术性、高端性、引领性于一体的高等教育精品项目,需要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以赴把“国际周”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办出成效。

  二要精心谋划,精准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国际周”系列活动的举办,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整体性和关联性。通过学术主线的引领、逻辑主线的串联、工作主线的推进,力争做到在内容上既前后呼应又相对独立,在形式上既紧密衔接又相互区隔,真正为海内外嘉宾呈现一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学术盛宴”。

  三要统一步调,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办好“国际周”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责任和义务。现在距离“国际周”开幕不足7个月了,筹备工作可谓时间紧、任务重。目前,已成立组委会,下设9个专项工作小组。下一步,学会秘书处要按照工作方案,明确分工,细化任务,责任到人,倒排时间,分阶段逐项落实筹备工作;各分支机构、理事单位,要积极响应,密切配合,全力支持,确保筹备工作不脱节、不掉链。

  四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扎实做好嘉宾邀请工作。嘉宾层次是决定“国际周”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将重点邀请国内外政要、诺奖得主、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知名大学校长、高水平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及青年学者,范围覆盖全球近110个国家和地区。预计总规模2500人,其中境外嘉宾约占50%。目前已发出第一批预邀请,总计900余人,其中美国学者160余人。希望各分支机构、理事单位发挥资源优势,协助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国际周”,分享学术前沿成果。

  五要把握机遇,用好资源,深化中外高校交流合作。本次“国际周”参会嘉宾和高校的规模大、层次高,是中外高校建立交流合作的大好契机。各分支机构要广泛动员会员单位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国际周”平台,展示学校发展成果,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同志们,学会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教育部党组的坚强领导,各项工作的推进离不开大家的鼎力支持,我们热切期待大家齐心协力、携手共进、迎难而上,共同把“国际周”打造成学会高水平对外交流的品牌项目,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教育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成果,树立中国形象。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kok登录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kok登录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1-09-08 11:19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1-05-26 14:3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1-01-12 13:0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