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十四五”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名单。
据中国教育在线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30所高校官宣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其中,北京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分别获批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南华大学、温州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非“双一流”高校表现亮眼,成功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开展学术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科学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
具体名单如下:
北京大学
“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建设,实验室主任为吴小红教授。实验室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基于北京大学科技考古的深厚基础,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探索科技考古的新型研究模式。
实验室布局考古年代学、环境和生业考古学、生物考古学、考古材料学四个研究方向,力争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贡献力量,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大问题。
“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公共卫生学院牵头建设,实验室主任为詹思延教授。实验室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健康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的重大慢性病和传染病,以慢性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大数据驱动的研究设计与分析技术、循证评价与决策为重点研究方向,以实现人群为基础的重大疾病科学防控、促进公众健康为核心目标,以流行病学为核心方法,以公共卫生的数字化转型为发展导向,以循证评价和循证决策为支撑,开展系列研究,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建设,由李浥东教授担任主任。
实验室面向“数字中国”“交通强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需求,设立交通大数据智能基础理论、智能感知与传输、智能分析与决策技术、安全与隐私保护四个研究方向,以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道五大综合交通运输领域的智能化运营业务为服务对象,全面梳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重大需求,开展交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系统化研究,推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主要驱动力的交通领域科技创新,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融合的交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平台。
成都中医药大学
实验室将依托针灸推拿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基础研究为定位、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着眼于针灸服务老年疾病“预防、治疗、康养”全过程开展研究,聚智、聚力、提效、赋能,着力为“健康老龄化”提供中医针灸方案,为“健康中国”贡献中医力量,为全球老龄化应对提供中国经验。
重庆大学
非线性分析数学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四个研究小组组成,聚焦算子代数与遍历论、算子理论、偏微分方程、复杂系统优化与均衡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力争为社会贡献先进技术产出和高级人才培养。
实验室将全面向国内外各层次大学生开放,提供深层次学术视野和多元化交流空间,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研究创新能力上发挥积极作用。
重庆邮电大学
该重点实验室获批后,将进一步围绕网络空间大数据智能安全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重大行业需求,开展前沿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围绕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国际一流网络空间大数据智能安全领域人才、提升交流水平形成网络空间大数据智能安全国际科学技术中心、建设网络空间大数据智能安全交叉学科平台、增强社会服务与产学研发展能力等五个方面,解决重大关键技术、行业共性科技问题,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应用的创新模式,推动科技与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东南大学
近日,东南大学科研院发布《关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建立项结果的公示》。
湖北大学
智能感知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湖北大学在建的第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该校多个新工科学院共建,发挥该校人工智能、数学、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等多学科、跨学院力量共同组建。
实验室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智能感知与计算、类脑器件与系统、系统安全与应用三大领域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究,打造智能感知、智能器件、系统安全领域的高水平创新研究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质量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
湖北工业大学
河湖健康智慧感知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建设,面向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以流域为研究对象,融合多学科,针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各单元生态问题施策,围绕河湖健康评估、岸坡生态防护、水生态恢复、河湖底泥处置等前沿理论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
该实验室是湖北工业大学2008年获批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后的再次重大突破。实验室的建设将弥补我国在本领域交叉学科重点实验室布局的空白,可为流域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持。
湖南大学
“超算与人工智能融合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牵头,整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多学院优势力量申建。该实验室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对高性能算力支撑的国家重大需求,重点研究智能计算系统体系结构与算法,突破超算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基础理论和体系结构瓶颈,打造超算与人工智能融合计算应用生态支撑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高水平自立自强,引领信息技术与机械、材料、电气、生物、医学、金融等学科的融合交叉发展。
“高性能分布式账本与数字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工商管理学院牵头建设,汇聚了管理、数学、信息、经济、金融等多个相关学科优势力量。该实验室紧扣金融科技变革的行业需求,重点研究金融分布式账本、分布式数字信任、分布式数字资产、分布式数字支付和分布式监管等新一代数字金融关键技术,重构数字金融基础架构,突破高性能、高安全和高可靠的金融分布式账本的关键技术瓶颈,服务于国家金融安全战略。
华中科技大学
麻醉复苏是手术治疗和舒适化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精准麻醉的调控、保护好围术期重要脏器更是保障患者围术期生命安全和术后复苏长期转归的关键因素。
麻醉复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陈向东教授作为负责人,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附属同济医院相关科研人员组成团队,将深入进行麻醉复苏相关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及临床转化,攻克医学领域尤其是麻醉学领域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和核心技术难题,提高我国麻醉学科整体科学水平,促进我国医学水平和诊疗技术的提高。
本次获批的“血管衰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综合医疗科张存泰教授作为负责人,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公共卫生学院与基础医学院以及华中大嵌入与普适计算实验室相关科研人员共同申报的实验室。
血管衰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建设成为集研究血管衰老机制、评估及干预的全方位综合性平台,从健康中国的发展需求出发,服务于“健康老龄化”的战略布局,以平台建设带动健康老龄化战略研究,为实现我国“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华中师范大学
非线性分析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华中师范大学彭双阶教授作为负责人,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相关科研人员组成团队,是该校第四个获批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是面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研究基地。实验室前期在非线性分析及应用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后期将进一步发挥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等学科优势,攻克非线性分析及应用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着力建设高水平研究队伍、形成独特的研究特色,致力于建成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非线性分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物质模拟方法与软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对计算方法和软件的战略需求,致力于发展原创科学计算方法,研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计算软件,培养既能发展计算方法又能研制计算软件的高端人才,为提升我国计算科学的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
兰州大学
量子理论及应用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面向量子科技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量子物理前沿科学问题和量子科技应用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在新奇量子效应与物态、量子调控和新原理量子器件的功能化设计等方向深入展开原创性探索,努力突破一批量子科技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一套完备的量子基础物理与量子科技应用课程体系,培养汇聚一支量子物理领域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争取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量子物理前沿研究基地、国家重大重点任务承接地、青年骨干人才聚集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东西部量子科技从基础到应用的交汇融通与协同发展,支撑国家高水平量子科技自立自强。
南华大学
南华大学获批立项建设“儿科罕见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负责建设,实验室主任为夏昆教授。
南京大学
实验室围绕空天探测、重大环境危机监测和先进半导体制程设备等领域对极端性能光电探测技术的需求,突破现有光电探测成像技术的物理限制,同时满足大视场、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效率和高动态范围的要求,围绕实现宽谱高效单光子探测器及其在通信和雷达中的应用,以及高速宽光谱技术在危化品泄漏实时探测中的应用等核心任务开展科研攻关。
青海大学
新能源电力系统智慧运行实验室依托青海大学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在新能源和新型储能研究领域中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先进风光发电装备和储能装备优化控制、新能源场站智慧运维、新能源电力系统智能调控等方面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发。实验室的建设将为积极落实《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21-2030),实现“双碳”目标和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家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进程,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山东大学
机器智能与系统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智能升级”“智能化改造”重大需求,立足机器智能与系统控制学科交叉融合前沿,以机器智能为核心,围绕工业制造、能源电力、医疗健康等多应用场景,重点开展智能控制与优化、智能感知与决策、智能系统与应用等三个研究方向前瞻性、先导性研究。
实验室将通过强化与信息、计算机、软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人工智能 ”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引领相关学科协同发展,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山东大学考古学科以田野考古为立足之本,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化建设,近二十年来在以聚落考古为导向的学科转型中起到先锋引领作用,在人类起源与演化、环境与资源、技术与经济、聚落与社会和文物保护技术等方向上形成优势,成绩斐然。
上海大学
硅酸盐质文物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牵头,以上海大学考古、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力学等重点学科为依托,联合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力工学院、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理学院、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等共同申报。
该实验室聚焦硅酸盐质文物保护,针对我国硅酸盐质文物劣化机理不清,硅酸盐质文物保护材料与文物本体的作用机制、动态变化规律不明,文物保护材料评价体系严重缺失,硅酸盐质文物无损检测方法与技术适应性不强,硅酸盐质文物信息数据分散化、碎片化严重,采集的规范性不足、数据表达完整性不够,与文物本体病害关联性不强等重要共性问题开展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极地生态与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海洋学院建设,实验室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建,以基础和应用科学及国家需求为主线,聚焦极地生态保护和极地治理,设置极地生态系统、生物种群、资源利用和气候变化等重点研究方向,全面提高对极地生态环境过程的认知,科学评估极地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研究碳汇过程及其变化,为我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参与极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国际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麻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牵头建设,实验室整合基础医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等研究力量,瞄准如何进一步降低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和死亡率这一世界共性的麻醉医学难题,凝练出难题背后不同器官/系统在围术期交互作用机制这一瓶颈科学问题,聚焦神经系统与外周重要脏器(如肝脏)的交互作用这一主攻方向,开展解决围术期难题所需的医工交叉研究,实验室将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推动该麻醉医学难题解决,努力建成围术期多器官、多时间段、多领域间交互作用研究的主阵地和公共平台,促进我国围术期救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降低患者术后远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共同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上海科技大学
“智能感知与人机协同”重点实验室依托上科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结合智能感知、大语言模型、机器人技术、多智能体等前沿方法,旨在探索下一代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协同发展和相互增强,建立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交互协作的新型理论基础和实验平台。实验室以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理论为研究重点,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将视觉感知、多模态数据分析与知识推理相结合,开展虚拟和增强现实、仿生智能和人机交互等跨领域、开创性研究。
同济大学
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定位于解决严重危害民众健康的重要病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临床转归、诊治新理论新技术相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力求提高重大传染疾病的防控能力。实验室一方面围绕促进我国病原体学的健康均衡发展,争取形成引领病原体学发展的新型的重要科学前沿;另一方面,致力于提升我国对于病原体(结核杆菌、病原真菌、寄生虫等)感染的诊防治能力及应对各种突发、新发病原体感染的防治能力,最终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改善民生、提升国力。
山西医科大学
煤炭环境致病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将在以徐建国院士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在实验室主任解军教授的带领下,围绕“煤炭环境特定污染物的‘环境-基因’分子交互作用机制研究”“基于队列的环境污染物暴露组学与疾病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与健康损害早期干预”“防治技术研发与转化”等四个研究方向,构建煤炭环境致病与防治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动煤炭资源型地区环境污染寻因和防控技术研发,实现从“偶然性个别发现”向“规律性系统解决”研究格局的全方位升级,奠定我国在全球煤炭环境致病与防治研究领域学术高地,为煤炭环境公共卫生问题解决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提供“中国方案”。
太原理工大学
“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我院人机物融合智能计算团队牵头,复杂软件系统等团队参与共同建设。於志文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将面向人机物融合万物智能,服务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开展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基础理论、方法与系统研究,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立群体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群智感知认知与决策技术、人机物融合复杂软件技术、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系统等四个研究方向。
武汉大学
该实验室由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等单位的研究力量共同建设,张小红教授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整合了武汉大学极地研究的多学科优势力量,面向国家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极地科学前沿,依托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生态学、生物学、法学、公共管理等多个优势学科,文理工多学科交叉,开展极地环境监测与极地公共治理研究,从而系统认知极地环境的变化过程、机理及多圈层相互作用,解决极地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响应和反馈等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和社会问题,为极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温州医科大学
该实验室由温医大金胜威教授担任主任,针对小儿麻醉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居高不下的现状,围绕小儿围术期心肺脑损伤机制、麻醉对小儿神经生殖的影响、小儿精准药理学研究、小儿新型麻醉器械的研发及适宜技术的推广等四个方向开展基础及临床研究,提升小儿围术期救治水平,降低小儿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温医大麻醉学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特色学科,获批国家麻醉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重点实验室、省重中之重一流学科等。近几年在科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儿童麻醉示范性新药临床评价平台;2021年在jama发表高质量文章;2021年科技量值(stem)排名麻醉学全国第7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模拟集成电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面向工业控制、雷达与通信、汽车电子等领域,聚焦模拟前端集成电路、射频集成电路、智能光电集成系统、高效功率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模拟集成电路与系统技术研究,研制产业化和工程化集成电路产品,致力于建设模拟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的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
协同智能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面向人工智能前沿和基础难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战略,重点研究和破解人-机器-环境深度融合的协同智能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多方协同、人机协同、机环协同和人机环协同智能感知与决策等,核心成果已全面应用于十余个“国家队”单位和民族企业。
西南交通大学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发布《关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建立项结果的公示》。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领域团队围绕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发育-进化领域中的基础科学问题,聚焦重要海洋功能类群的遗传-物种-生态系多样性,进化节点海洋生物亚细胞、细胞、组织、器官水平上的模式形成、发育规律与机理,海洋生物代谢的多样性与进化的分子机制及其结构基础等问题开展研究,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实验室将以“国际前沿、国际视野、国际地位、国际水平”为目标,努力构筑一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领域内特色显著、具有突出国际影响、合作开放的高端平台;树立一面代表我国本领域前沿水平、学科标志鲜明的旗帜;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在海洋动物重要类群的多样性与系统学、进化节点生物的发育与进化、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命过程及其适应与进化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学术价值突出的原创性成果;显著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中山大学
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极地研究中心牵头,以遥感科学与技术、海洋工程与技术、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学科为依托,联合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等共同建设,程晓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富于创新、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团队。
人体微生态与老年慢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牵头,以医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保健医学(老年医学)、内科学等学科为依托建设,实现了以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为中心的医工、医药、医信多学科交叉融合。实验室拥有结构合理、富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秀团队,由文卫平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
中国医科大学
“环境应激与慢病防控”实验室主任由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皮静波教授担任,实验室瞄准学科前沿,聚焦环境应激与慢病精准防控,将围绕环境应激与代谢性疾病、环境应激与神经系统损害、环境应激与恶性肿瘤、新兴环境应激物毒性测试等研究方向开展系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解决环境应激与慢病防控领域关键理论问题和技术瓶颈问题,聚焦人群慢性病的精准防控,支撑服务东北区域发展,目标建成“开放、创新、融合”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平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南大学
“工业智能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自动化学院牵头建设,实验室主任为阳春华教授。实验室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优势学科,进行深度学科综合交叉,面向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制造业“双碳”国家战略目标,立足于以有色金属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绿色高效生产和智能化运行国际前沿,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工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运行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深入开展工业智能领域前沿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系统开发和工业应用的创新性研究,打造国际一流的工业智能基础与应用研究平台,为新一代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源泉和人才培养基地。
“老年骨关节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湘雅医院牵头建设,以骨关节退变与损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实验室主任为雷光华教授。实验室紧密对接“健康中国·健康骨骼”重大战略任务,围绕以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为代表的老年骨关节疾病,聚焦疾病发病机理、临床防治和转化医学研究,以促进老年骨关节健康为核心目标,旨在打造“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转化研究”的科学体系,促进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解决老年骨关节疾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科教协同、医研协同和中西医协同,建设国际一流老年骨关节疾病研究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整理(黄卓、杨文静)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kok登录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kok登录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