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科技部中国科普网刊发文章《施锡祉: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者》,聚焦我国铁路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北京交通大学已故名誉教授施锡祉科教报国的光辉一生。施锡祉教授是新中国第一条森林铁路和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设计者,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
我国首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曾对施教授给予很高评价:“在铁路工程战线上,施锡祉同志先后参加了多项重大铁路工程的设计与建设工作,是铁路建设主力军中的重要一员。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党和国家的铁路建设事业。”
以下是科技部中国科普网发表的科教人物文章,聚焦施锡祉教授科教报国的光辉一生。
施锡祉: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者
铁路是民族腾飞的钢铁翅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铁路事业亟待建设。施锡祉(字授之)是我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者和首都地下铁道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国第一条森林铁路和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设计者,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首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曾有这样一段评述:“在铁路工程战线上,施锡祉同志先后参加了多项重大铁路工程的设计与建设工作,是铁路建设主力军中的重要一员。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党和国家的铁路建设事业。”
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者施锡祉(图片来源:同济大学)
1914年4月2日,施锡祉出生在浙江杭州的革命家庭。他的父亲施承志(字调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元老、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教育家和武学泰斗,被誉为“上海太极拳之父”。作为新军中具有革命意识的代表人物,施承志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诚及其夫人谭祥、钱大钧、于右任、梁实秋、南怀瑾等台湾社会名流皆为其弟子。除父亲施承志外,如厉麟似、厉良玉、厉绥之、蒋百里、钱学森、金庸等这些对现当代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也都是施锡祉家族的成员或亲戚。
施锡祉与钱学森两家有很深的渊源。两家不仅世代交厚,而且还是亲族。施锡祉之父施承志与钱学森之父钱均夫为莫逆之交。施、钱两家本为世交,施承志与钱均夫又是杭州求是书院的同学,毕业后二人又同赴日本留学。无巧不成书,施锡祉的母亲家厉家与钱家也是,既为世交,也是亲族,使得施、钱两家更是亲上加亲。钱均夫一直将施锡祉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钱均夫晚年,儿子钱学森因重任在外,未能随侍在侧,幸有施锡祉经常去探望并帮忙照料钱均夫,直至钱均夫病逝。
受到家庭的影响,施锡祉少年时期便已树立起科技救国的理想。他天资聪颖,一路名校,在中学时期开始显露出过人的学习天赋,尤其是在理工科方面。从杭州蕙兰中学毕业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现土木工程学院)。193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自此投身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
1948年,在爱国民主人士陈叔通的主持见证下,施锡祉在上海与我国第一代中西医兼修的医生、日后成为了首届“全国三八红旗手”杰出代表的金学曙结为伉俪。上海解放后,施锡祉和夫人金学曙把二人的全部积蓄都捐献了出来,支持陈叔通发起的劳军活动,为解放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解放初期,为加速恢复铁路建设,施锡祉不顾敌机轰炸,积极投入到抢修铁路桥梁,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
新中国成立不久,施锡祉放弃了上海的优渥生活,携全家来到百业待兴的北京,支援首都建设。当时的上海聚集了一批全国各领域的顶尖人才。施锡祉即是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通晓德、英、俄三种外语的土木工程专家,且他自学生时代便在上海学习生活,10余年来已习惯了上海的水土,当时上海的生活条件也更加优越,继续在上海工作,对他来说确实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当时的首都建设亟需像施锡祉这样的文理兼达的复合型专家。他毅然抛弃个人得失,奔赴祖国更需要他的地方。
1953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首都北京城市建设开始提上日程。然而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而言,进行地下铁道建设确是困难重重。1958年中央决定北京地下铁道由铁道部全面负责设计与施工,在北京成立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施锡祉临危受命,受铁道部委任,担任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总工程师,参与筹划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的设计与建设工作。
除工程建设外,施锡祉在引进和研究铁路的先进技术,推进我国铁路工程建设的技术进步方面同样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通晓德、英、俄三种外语,国学功底深厚,是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铁路工程翻译界的权威专家。外语方面的专长得以让他接触到世界铁路科技的前沿。他积极借鉴和吸收德、美、苏等发达国家的理论,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我国铁路建设的实际国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和理论,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他在病中还为铁路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义务翻译了数百万字的科技情报资料。
此外,施锡祉在铁路设计、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基础的铁路工程专家,他应邀为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审定教材、提供指导。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国有了自己的铁路工程设计高校统编教材。
自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以来,施锡祉先后曾任上海铁路局第一桥工队队长,铁道部工程总局主任工程师,东北铁路工程局第七、第十工程处主任工程师,隧道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高级工程师,太原铁路局隧道工程处处长,华北铁路工程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总工程师等职。
无论是作为一名铁路工程专家,还是一名科技领导干部,施锡祉总是亲自深入生产第一线,并与工人同志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铁道部在《施锡祉同志生平》中称:“在工作中,施锡祉同志能遵照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教导,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受到了工人同志们的好评。”原铁道部地下铁道工程局局长陈志坚对施锡祉的人品也颇为称道:“施锡祉同志为人谦和,待人宽厚,博学多才,甘于奉献,深受同志们的喜爱和尊敬。”
1977年,施锡祉参与筹划、设计与建设的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各项工作基本上走上了正轨,标志着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诞生。只可惜这时的施锡祉已身患重病,无缘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他于1978年8月5日在北京病逝,年仅64岁。逝世后,其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
铁道部对施锡祉给予了极高评价:“施锡祉同志在加速祖国铁路建设中,南征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病中还为铁路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义务翻译了数百万字的科技情报资料,为引进和研究铁路的先进技术作出了大量的贡献。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为社会主义铁路建设无私奉献的事业心,学习他那种向疾病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学习他那种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党多做工作的迫切心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新对施锡祉的评价也颇为中肯:“施老是我国老一辈铁路事业开拓者中的佼佼者之一。他最为人称道的不仅是他对于铁路事业的卓越贡献,更在于他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崇高风范以及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不仅是中国铁路事业的光荣与骄傲,也是我们同济大学校友们的光荣与骄傲。他的才识与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kok登录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kok登录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